查看完整版本: 俄乌冲突已三年,俄罗斯为何久攻不下?

tyui1 2025-4-17 22:35

俄乌冲突已三年,俄罗斯为何久攻不下?

俄乌冲突自2022年2月爆发以来已持续三年多,俄罗斯未能迅速达成军事目标的原因涉及多重复杂因素,可从以下几个关键角度分析:

一、西方持续援助与乌克兰的韧性抵抗

1. 西方军事与经济支持
乌克兰获得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大规模援助,包括先进武器(如F-16战机、远程导弹)、情报共享和资金支持。截至2025年,美国对乌援助已超千亿美元,欧盟也提供了数百亿欧元援助。这些援助使乌军能够维持战斗能力,甚至发起局部反攻。例如,乌军利用西方提供的"海马斯"火箭炮和无人机技术,有效打击俄军后方补给线。

2. 乌克兰的动员与战略调整
乌克兰通过强制征兵、国外训练精锐部队(如2万机械化旅)和本土军工生产(计划年产3万架无人机)弥补人员与装备损耗。2025年乌国防预算达540亿美元,占GDP的26.3%,凸显其战争动员能力。

二、俄罗斯的战略误判与军事短板

1. 初期轻敌与战术缺陷
俄罗斯原计划通过闪电战速胜,但低估了乌军抵抗意志和西方反应。俄军依赖传统机械化作战模式,在无人机、电子战等现代战争技术应用上落后于北约支持的乌军。例如,俄军缺乏先进察打一体无人机,导致对时敏目标打击效率低下。

2. 经济与工业能力受限
俄罗斯GDP仅相当于中国广东省水平,军工生产难以满足长期消耗战需求。尽管通过"战时经济"将军工占比提升至GDP的8%,但仍面临弹药不足、装备维护困难等问题。

三、地缘政治博弈与代理人战争性质

1. 美国的"消耗战略"
拜登政府通过控制援乌武器规模(如限制进攻性武器)和情报干预,刻意延长冲突以削弱俄罗斯。例如,美国曾泄露乌军反攻计划,阻止乌军对俄境内关键目标的打击。特朗普上台后虽推动和谈,但仍要求北约国家增加军费,延续对俄施压。

2. 俄罗斯的"杠杆"策略
俄方将乌克兰视为与北约博弈的"战场杠杆",通过控制乌东地区(如顿巴斯、克里米亚)和能源武器(如切断对欧天然气)施压欧洲,而非追求全面占领。这种策略导致战争长期化。

四、战场形态演变与技术代差

1. 智能化战争的影响
俄乌冲突成为首场大规模应用无人机、AI指挥系统的现代战争。乌军利用"蜂群无人机"和卫星通信(如"星链")实施精准打击,而俄军虽在重型装备(如导弹)上占优,但信息化协同能力不足。

2. 消耗战与人力困境
截至2025年,双方伤亡超150万,俄军日均损失约1180人。尽管俄军通过"瓦格纳式"突击小组战术取得局部进展(如控制卢甘斯克大部),但兵员短缺和士气问题制约其突破能力。

五、国际制裁与俄罗斯的经济韧性

1. 制裁的有限效果
西方对俄实施超1万项制裁,但俄罗斯通过"向东转"战略(深化与中国、印度能源贸易)、卢布结算机制和非西方金融工具(如SPFS系统)维持经济运转。2024年俄GDP增长4%,能源出口收入反弹。

2. 欧洲的能源依赖与分歧
欧盟虽减少对俄能源进口,但匈牙利等国仍依赖俄天然气。美国对俄能源交易的间歇性豁免暴露西方内部分歧,削弱制裁效果。

未来走向
当前冲突已进入"战略相持"阶段,可能的结局包括:
俄军通过东线决战控制敖德萨,迫使乌克兰接受第聂伯河分治;
西方援助缩减导致乌军逐步失势,最终以领土让步换停火;
长期低强度消耗,演变为"算法战争"与混合对抗。

俄乌冲突的本质已超越两国范畴,成为陆权(俄罗斯)与海权(北约)的全球地缘竞争。俄罗斯的久攻不下既反映其综合国力局限,也揭示了现代战争中技术、联盟与持久战能力的决定性作用。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俄乌冲突已三年,俄罗斯为何久攻不下?